男,1985年5月生,2010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后在高能物理研究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201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暗物質粒子間接探測,高能天體物理現象,宇宙線物理等。主要從事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的數據分析和相關科學研究。
論文列表詳見 https://ui.adsabs.harvard.edu/user/libraries/C9nPZxw9TAeLNCnjPZ866w
高能天體物理、暗物質間接探測、宇宙線物理
(15) 通過LHAASO觀測數據發現一例新的伴隨中等年齡脈沖星的延展輻射,進一步表明超高能正負電子在脈沖星附近超慢擴散(LHAASO collaboration, 2021, PRL)
(14) 通過DAMPE觀測數據精確測量宇宙線氦核70 GeV - 80 TeV能段能譜,發現能譜在34 TeV的變軟新結構(DAMPE collaboration, 2021, PRL)
(13) 提出經宇宙線加速的亞GeV暗物質在直接探測實驗中存在一類新的周日調制效應(Ge, Liu, Yuan & Zhou, 2021, PRL)
(12) 提出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高分辨偏振成像觀測探測類軸子粒子的新方法(Chen, Shu, Xue, Yuan & Zhao, 2020, PRL)
(11) 通過DAMPE觀測數據精確測量宇宙線質子40 GeV - 100 TeV能段能譜,發現能譜在14 TeV的變軟新結構(DAMPE collaboration, 2019, Science Advances)
(10) 利用Fermi數據發現可能和奇特超新星iPTF14hls成協的伽馬射線暫現輻射(Yuan et al., 2018, ApJL)
(9) 通過精確計算宇宙線的背景模型(Yuan et al., 2017, PRD),發現AMS-02反質子能譜存在低能超出,提出暗物質湮滅模型解釋該超出(Cui, Yuan, Tsai & Fan, 2017, PRL)
(8) 提出毫秒脈沖星模型可以解釋Fermi衛星在銀心觀測到的伽瑪射線超出,表明不需要暗物質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釋該現象(Yuan & Zhang, 2014, JHEAp)
(7) 利用Fermi衛星觀測數據發現來自超新星以及RCW 86的伽瑪射線輻射(Yuan et al., 2014, ApJL)
(6) 開發利用多種觀測數據聯合限制暗物質模型的工具——“暗物質似然值計算器“(Likelihood calculator of dark matter detection; Tsai, Yuan & Huang, 2013, JCAP; Huang, Tsai & Yuan, 2017, Comput. Phys. Commun)
(5) 提出超新星遺跡伽瑪射線輻射的統一模型,指出環境密度是影響超新星遺跡輻射機制的關鍵因素,成功解釋伽瑪射線超新星遺跡能譜的多樣性(Yuan et al., 2012, ApJ)
(4) 利用介子衰變運動學對“OPERA中微子超光速”的洛倫茲破缺模型給出很強的限制,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中微子超光速”事件理論上的不自洽性(Bi, Yin, Yu & Yuan, 2011, PRL)
(3) 開發了將宇宙線傳播程序和馬爾可夫鏈蒙特卡羅方法結合的宇宙線傳播整體擬合工具CosRayMC(Liu, Yuan et al., 2010, PRD; 2012, PRD)
(2) 根據PAMELA觀測的宇宙線正電子超和反質子結果,我們得到對暗物質湮滅模型的一般性限制,并且提出湮滅模型解釋觀測有較大困難,而暗物質衰變模型會更加合理(Yin, Yuan, et al., 2009, PRD;此文入選2009年度中國100篇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論文)
(1) 研究指出暗物質子結構對暗物質湮滅產生的帶電粒子“增強”效果很微弱,表明在一些宇宙線數據中發現的反常信號如果來自于暗物質湮滅的話,所需的巨大的截面增強因子不能來自于子結構,而需要別的起源(Lavalle, Yuan, Maurin & Bi, 2008, A&A)
承擔項目:現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相關項目等。
研究隊伍